
满载21.9吨液化石油气、总重达40吨的槽车倾翻在隧道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事故点位于高速路隧道深处,一旦处置不慎极易发生危化品泄漏燃爆的情况,整个蕾帽山都可能被夷为平地……
其实,这起事故的潜在危险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特检专家们心里都十分清楚。可在接到事故报告的那一刻,他们却都把生死置之度外:黄更平副院长把小外孙交给爱人,急匆匆出了门;黄天同志给妻子发短信对家事做了再次交代;临近退休的胡芳芳同志也毫不畏惧,主动请缨,直扑现场。事情虽已过去3个月,救援场景却仍历历在目,那3天70多个小时留给我们的除了成功的经验,还有很多感人的画面。
突发险情:槽车侧翻于隧道内 特检专家紧急驰援
“崇钦高速扶绥段蕾帽山隧道里,一辆运输液化石油气的槽车侧翻了,暂不确定是否有气体泄漏……”事故发生于
特检专家赶到时,槽车在隧道内呈90°倾翻在地,罐体与车头脱离;储罐头尾有两处明显的撞击、磨损、变形,其中后封头被撞凹处直径约
(事故车倾翻在隧道内,车头与罐体已经脱离)
(罐体后封头处因碰撞发生凹陷)
决不能让“3·1”山西晋城岩后隧道特别重大危化品燃爆事故(致40人死亡、12人受伤、40余辆车被烧毁)和“5·19”湖南炎陵县炎汝高速八面山隧道炸药爆炸事故(致20人死亡、2人受伤)那样的严重后果发生!特检专家二话不说,迅速对罐体液化石油气泄漏情况进行检测——马上查验4个紧急切断阀的工作状态、液相口阀门、气相口阀门、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温度计等;查验罐体侧翻后的损伤、变形情况。幸运的是,由于槽车安装了紧急切断装置并有效发挥作用,罐体各阀门未被撞击,均处于良好密闭状态,经连续监测并未检出泄漏气体。
想方设法:加装特制小车吊运 特检方案获得采纳
气体泄漏的险情虽然排除了,可要想把这个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安全转移出隧道,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处置难度相当大。
首先,罐内满载的21.9吨液化石油气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其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10多吨TNT炸药爆炸所放出的爆破能量,足以将蕾帽山隧道甚至整座山夷为平地,处置时需格外小心;其次,罐体脱落滑行后紧贴地面,无法实施全面探伤,安全状况不能完全确定;此外,事故点位于隧道深处,处置作业稍有不慎极易发生气体泄漏和爆炸,严重威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对此,现场人员初步提出了三个处置方案:一是接管至洞外倒罐后把空罐复位或拖出;二是在洞内直接倒罐或直接翻转复位后拉出洞外;三是罐底加装大垫板将罐体拖出洞外后翻转复位。
“罐体呈90° 倾倒,无论怎样倒罐总有半罐液化气无法导出,加之倒罐需要两车管路连接,连接点多、密封不易,易燃气体一旦泄漏非常危险,倒罐不可行;若是在隧道内将罐体翻转复位,由于隧道断面狭小,可供吊装作业的高度仅为0.5~
哪个方案更可行、更安全?处置方案的比较论证从
实施救援:专家一线指挥调度 气罐完好运抵气站
处置方案一敲定,区质监局石国怀总工程师、我院黄更平副院长当即紧急调度、协调各方,联系广西第一安装公司人员到场商讨研制具体吊装、转移方案并现场制造、试组装小车,同时从柳州调集两台全液压汽车吊车。
(在隧道外现场制作小车)
“在开展处置工作的那三天里,我和黄天轮流持可燃气体检测设备进入隧道,负责现场处置作业方案的实施推进、安全监护、气体监测,并随时向总指挥部汇报现场情况、向现场作业人员传达指挥部的指令,保持始终有一名特检专家在事故现场贴近监测、监护的紧急戒备状态。”参加处置工作的我院高级工程师胡芳芳说。
一切工作就绪并确认安全无误后,
(救援人员对拉出隧道的事故车罐体实施转体复位,每一步都格外小心谨慎。)
处置成功:再显特检深厚功力 展现无私“四特”精神
3天、70多个小时,经验丰富的特检专家冒着生命危险在一线指挥作战,2名特检专家则在隧道内对事故罐车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不时攀上罐体检测顶端是否有气体泄漏;加装小车过程中也要反复检测并提醒作业人员,不能碰到隧道顶部的警示灯和罐体上的安全阀、紧急切断装置……处置过程危险重重,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想到过吗?不害怕吗?
“险情就是命令!现场非常紧张忙碌,哪顾得上自身的安危?我们一心想的就是要认真检测,确保不遗漏任何隐患点,保证每一个步骤都安全。”同样参与事故处置工作的我院高级工程师黄天坦言,要想做好特检工作既要重视安全又要抛开自身安危,我院的每一名检验员都是如此。这正是广西特检精神的有力写照。
据悉,此次隧道内救援是全国罕见的隧道深处受限空间承压罐车危化品运输事故救援作业的成功案例,得到了自治区安委会的高度评价,并赢得了其他部门相关专家、崇左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此次事故处置工作的圆满完成,不仅得益于救援处置工作组织有力、处置及时、措施有效、分工明确,而且与广西质监局的正确领导和我院拥有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和充分的救援资源密不可分,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应对事故过程中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抢险救援能力以及广西特检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不仅为广西质监系统争了光,而且锻炼和提高了广西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积累了特检应急指挥实践案例的技术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发挥广西特检应急机制、应急能力和专业职能等重要安全技术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后故事:短信家人嘱咐家事 艰苦环境冒险处置
其实,在那紧张而危险的3天多时间里,在这些可亲可敬的广西特检人身上发生了几段小故事,让人动容,也令人钦佩。
8月19日清晨,当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时,黄更平副院长正抱着可爱的外孙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他每天早起的“必修课”。由于女儿、女婿在外地工作,照顾外孙的工作一直是他和老伴负责,尽管辛劳却很幸福。而就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他愣了一下,一把将怀里的外孙交给老伴,拎上包就出了门,只留给这一老一小一句话:“有个事故需要我们马上去处置。”在那一刻,他丝毫没想过自身的安危。
的确,面对险情和困难,特检人不畏惧不退缩。“黄天在赶去现场的途中给妻子发短信对家事进行了再次交代,就像勇士上战场一般,做好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理准备,真的是把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了。”每每同事提起这个细节,黄天总是淡然一笑,说:“这没什么。车里满载的液化石油气威力巨大,加之事故点又处于相对封闭的隧道中部,我深知这潜在的巨大危险和严重后果,所以做了最坏的打算。现场处置需要我们,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已经50多岁、快到退休年龄的胡芳芳,一个女同志,也毫不胆怯,跟黄天轮流坚守在隧道内,冒着生命危险,强忍饥饿和疲倦,目不转睛地观察、分分秒秒不间断地检测;夜里,隧道外是35℃~36℃的高温,隧道内却只有17℃~18℃,凉飕飕的,他们咬牙坚持;洞内阴冷蚊虫多,手上、脚上被叮满了包……
危险,他们不怕,可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心中怎能没有牵挂?黄天坦言,当天家人看到他莫名地发这种奇怪的短信,电话又打不通,非常着急。次日凌晨他从隧道里出来时,距离给家人发短信已过了10多个小时,手机上有近20个未接来电,让他感到很心疼。“不过,家人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还发短信来鼓励:‘没问题,相信你们能够处置好,等你回来。’”黄天说,正是特检专家从容淡定的心态、专业过硬的本领以及家人默默的支持给了他们强大的信心和技术支撑,让他们战胜了各种困难,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危险当前,情有不舍,心却自豪。这类事故是属地管理,由当地政府领导担任总指挥,而此次救援涉及危化品、危险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移动式压力容器、动火安全等多个方面,情况非常复杂,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当高。“‘特检专家怎么说?’‘那就按特检专家的意见办!’这是那三天里我听到最多的两句话。”黄天微笑着说,每每听到总指挥部传出这两句话,他们都感到无比自豪和温暖,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特检人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能收获如此信任,再苦再累再险我们也不怕!”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可爱的广西特检人!
(通讯员:黄庆华;审核:黄天;签发: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