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信息检索
当前位置:
液氨泄漏令人不安 特检出击排险解难
——我院专家成功处置一制冰厂液氨泄漏事故
信息来源:办公室、压力容器部 发布日期:2015-03-27 浏览次数:18558

制冰厂液氨泄漏未及时有效处理,一墙之隔的学校被迫停课,师生们焦急万分……

别担心,有我们在!319,得知险情的广西特检专家再次临危出击,凭借着强烈的安全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迅速成功处置了南宁某制冰厂液氨泄漏事故。在我院专家的监督和指导下,22日凌晨4时,事故点被成功修复并恢复正常运行,学校也于23日全面复课。

刺鼻味中发现液氨泄漏险情 

空气中怎么有一股氨气味?3月19上午,具有强烈职业敏感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我院检验员在给南宁某制冰厂新安装压力容器进行安全性能监督检验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在该厂工人的带领下,他来到一台旧液氨储罐前,发现储罐连接管道阀门冒出了白烟,上面覆盖着一块湿毛巾。

----发生液氨泄漏了!

情况十分紧急,检验员马上建议该厂通过淋水的方式吸收稀释氨气,同时注意防火。据了解,1819时许该厂发现此处连接管道阀门发生氨气泄漏后,采取覆盖湿毛巾等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但设备未停机,氨气泄漏未得到完全控制。受其影响,距事故点一墙之隔的学校已经停课。管道阀门发生泄漏已超过12小时!检验员立即向设在我院的广西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指挥及事故调查处理中心报告相关情况。得知险情后,广西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指挥及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该中心副主任、我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黄更平立即率领我院资深容器、管道检验专家奔赴现场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特检专家们心里很清楚,液氨属于危险化学品,其泄漏后如不及时正确处置,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201363日吉林某公司生产车间液氨泄漏爆炸致120人遇难、70人受伤,831日上海某公司生产厂房液氨管路系统管帽脱落引起液氨泄漏致企业操作人员15人死亡、25人受伤,这两起重特大安全事故就是前车之鉴。因此,事故应急处置不能延迟!

科学论证迅速提出可靠方案

专家们风驰电赴,仅用10多分钟就第一个赶到了现场,并立即着手开展对储罐及其管路系统的详细检查,发现此次液氨泄漏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储罐连接管道的阀门。该阀门是企业近期擅自进行维修改造时自行更换的,未报相关单位监督检验,加之企业缺乏相关安全常识且重视不够,阀门焊接质量差也未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险情的发生。幸亏我院专家发现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企业按我院专家要求给泄漏点持续淋水吸收稀释氨气)

一定要尽快处理好,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早日重返课堂!特检专家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凭借对液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危害性、特点、处置对策等专业知识的深刻了解和丰富的事故处理经验,提出了三套初步方案。我院专家分析称,因为储罐、管道内剩余的液氨量不是很大,如果采用第三套方案,将罐内液氨抽入新装的低压循环储液桶,将气相氨排入应急水池,处置快速、有效且经济。按照这个方案进行处理,可确保最迟下周一让学生复课!面对教育局与学校领导焦急期待的目光,我院专家斩钉截铁地说道,给参与事故处理的各方极大的信心:就这么办!

技术精湛践行承诺收获感谢

考虑到氨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处置不当或出现明火,就有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不仅威胁到工厂及学校人员的安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细心的特检专家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细节——处置开始前,他们再次检查了容器本体以确保安全。确定与容器本身无关,可以实施方案!”19日下午4时许,在我院专家的监督和指导下,该厂安全管理人员按照处理方案将系统内液氨全部抽入低压循环储液桶,再将管路系统内气氨排入应急水池。至下午6时许,管路系统压力逐渐降低,泄漏点的泄漏基本停止,应急处置工作初战告捷。

321是周六,当大家都在享受周末的幸福时光时,一心保障安全、服务企业的特检专家又来到该制冰厂,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管道阀门的相关处理工作,并对修复后的管路系统进行了气体置换和气密性试验,经检测已无液氨泄漏后,开始将暂时存储在低压循环桶里的液氨导回储罐。22日凌晨4时许,倒罐完成,事故点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此次液氨泄漏事故的成功处置,是我院践行保质量安全就是保民生理念的生动体现。我院专家凭借自身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精湛的专业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丰富的事故处理经验践行了对学校的承诺,他们牺牲周末时间连夜指导修复、积极服务企业的精神也赢得了企业的感谢和赞誉。

 

【相关链接】 液氨,一种无色液体,具有腐蚀性且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其泄漏后即变为氨气,吸入肺后易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其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形成爆炸性气体,遇明火高热能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通讯员:黄庆华、郭方文;审核:黄更平;签发:郭凯。)

© 2007-2014 广西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建设路99号
邮编:530219
您是本站第 3423918 位访客
网警备案号45010802000009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

广西网警ICP备案